内容页搜索

张三兴  北厍黎星村人,民国27年(1938年)生,世代务农。

张三兴读书不多,但善于动脑子,动手能力强,被当地的干部、群众誉为“土专家”“土工程师”。

生产队有一头犟牛,用它耕地时会用牛头剧烈摇晃,使之无法套上盒头(用于牵引的小工具)。当时,全队只有一个人能驱使它,此人不在只好放弃使用。张三兴想出用两个秤砣分别系到牛的两只角上,套上盒头后,不能摇晃,终于将犟牛制服。

1976年,北厍黎星化工机电公司的一座高压水塔。1991年,因基础下沉不均衡而发生倾斜,公司请他出主意使水塔复位。经过现场观察,他作出复位方案:将倾斜背面下部的泥土挖空,然后在塔顶系上钢丝慢慢地拉紧同时在挖空处不断灌水后即放掉,再灌再放掉使土层松软,以这样的方法,用3个月时间,使塔身恢复原来状态,使水塔能继续利用。单位为此赠给他一块铜匾,上写:“土法洋理,一举正塔”。1995年,金家坝金杨集团驻无锡的一个储油库内一只立式油罐发生倾斜,他以扶正水塔的办法,使储油罐复位。金杨集团为感谢他为企业解决难题,赠给他一块写有“真知源于实践,事实胜于雄辩”的铜匾。

张琪荪  北厍浮楼村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张氏原为世代书香耕读之家,到张琪荪一代已家道中落。他3岁母亡,6岁父逝,嗣于伯父。共念7年私塾,后拜师学医,满师后分别在北厍、芦墟开设诊所。自小热爱民间文艺,所唱山歌语言生动,富有文采。被称为“神歌先生”。他想方设法搜访到几十种山歌、神歌、宣卷、道情、佛曲等抄本和刻本,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毁掉。80年代初,他苦思冥想,断断续续花一年零五个月回忆口述,由其儿子张舫澜记录,共收集长达1800余行的《刘猛将神歌》。1982年,江浙沪吴语协作区民间文学工作者组织的抢救吴歌遗产和研究吴歌的活动中,对分湖流域内的100多位民间山歌手所唱的山歌进行采录,发现10名优秀歌手,他是其中之一。

徐家贤  北厍浮楼村庙港上人,民国4年(1915年)生。当时浮楼被誉为“山歌村”,他从小耳濡目染,爱上山歌。三四十年代,他热心参加本地各村庄举办的迎神赛会,赕佛赕青苗等民间文艺活动,还和张琪荪一起演唱《刘猛将神歌》。19634月,江苏省音协采风组到浮楼采风,他当场演唱长歌《赵圣关》中的“点药方”等段子及几首短山歌、小调,其中《要救奴郎命一条》等编入《吴江县民间歌曲采风录》。1982年春,江浙沪吴语协作区民间文学工作者采访组对他演唱的长歌《卖盐商》、长歌《赵圣关》中的“两只鸳鸯一条心”等进行采录。他被吴歌采风组列为分湖流域民间山歌手10名优秀歌手之一。

朱留金  北厍浦家埭人,民国18年(1929年)生。因家庭贫困,13岁到芦墟跟师学木匠。师傅姓杨,是一位好手艺的木匠,还是一位著名的山歌手。朱留金在学木工的同时又向师傅学唱山歌。每逢杨师傅被邀请去唱、对山歌,朱留金便跟着一起去。杨师傅主唱,朱留金和唱(也叫“撩”),“师徒搭档”传为佳话。朱留金满师后单独外出做木工,哪里干活,哪里就有他的山歌声,被誉为“山歌木匠”。 朱留金的精采唱段有叙事山歌《周小妹嗷郎》,全歌有1000余行,他别出心裁分成四套,把长歌提炼成短小精悍片段。他演唱的另一部长篇叙事山歌《董永与张七姐》,全篇1500多行。这部长歌是杨师傅口授给他的,他在传唱过程中进行再创作,用山歌特有的叙述手法,强调以孝感天的思想,对董永刻画得格外细腻,受到听众们的赞扬。由于有“木匠山歌”之称,因此在1982年被江浙沪吴语协作区民间文艺工作者采访组列为分湖流域民间山歌手10名优秀歌手之一。